
人物一:陳少紅
2009年,22歲的陳少紅,剛從佛山的報社辭職來到深圳。那時的她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萬千華強北商家中的一員,更未曾料到,這條路既充滿刺激與收獲,也充滿著辛酸和荊棘。兩臺電腦、兩部手機、一個計算器,她已經在華強北度過了5年的時光,最青春的時光。

圖為當記者的她和現在的她。
棄筆從商開工廠月入40萬
談及為何會選擇棄筆從商,她說其實是個美麗的意外。大學畢業(yè)不久,家人希望她從廣州的報社調到深圳工作,但因各種原因她不得不放棄了深圳某報社的工作。家庭條件優(yōu)越的她,本可以找個輕松自在的工作,但“愛折騰”的她,先是在百麗集團做策劃,還兼職開了淘寶店。后來有一天,她經過華強北,偶然看到剛建好的康樂市場在招租,沒多想便拿出自己的積蓄租了個一米柜臺,開始了她的“華強北冒險之旅”。
2011年,她從賣手機殼開始做起?;蛟S是做記者時鍛煉出來的溝通和膽識,她的生意也還算可以。慢慢地,她也開始思考怎樣才能在競爭中突圍。她發(fā)現了當時比較少人用的打印圖案技術,便迅速運用在自己的產品里。當年江南style很流行,她在市場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搶先開發(fā)出系列手機殼,加上打印技術日趨成熟,她的產品很快搶售一空。

那時候的她,一個人打包發(fā)貨,還要外出拓展業(yè)務,她調侃“把自己當男人用”。正是憑借這樣敏感的市場嗅覺和拼勁,創(chuàng)業(yè)第二年她就開了自己的工廠,自產自銷,訂單也越來越多。生意最好時,一個月的純利潤可以達到40萬。“別人要找我代加工他們的產品都不行,”她說,“那時候我光是自己的產品都要排訂單。”
華強北惡性競爭“那是我最難熬的日子”
2013年初,正在陳少紅的生意做得紅火之時,她的檔口租約也即將到期??闪钏龥]想到的是,一個平時和她關系很好的同行,知道她還沒找檔口主簽約時,竟偷偷地找檔口主買下了檔口,并且不打算租給她。直到有朋友提醒告訴她,她才發(fā)現。

而那時的華強北一鋪難求,短時間內她根本找不到類似的檔口。而同行把她的檔口盤下來后,竟和她賣一模一樣的產品。這樣下來,陳少紅至少損失了50%的客戶,有些外地客戶以為同行的檔口就是她的檔口,有些客戶找不到她了。提起這段經歷,她有些哽咽。她說那時的她來不及去聲討對方,一個人一邊忙著工廠的訂單,一邊馬不停蹄地找檔口。最后只能暫時搬到在一間倉庫改造的檔口。幾經周折,她才在現在的檔口安定下來。
談及這些華強北的同行競爭,她還分享了“華強北套路”。她舉了個例子,有些產品本來工廠拿價就要45元,有些同行就賣40元,把市場上的客戶都搶過去后,就開始和工廠談判,看工廠能不能降價。和工廠談不攏了就跑單,直接不賣了。這樣一來不僅市場信譽和同行會受影響,客戶也損失了時間和成本。不僅如此,有些同行看見市場什么好賣就去賣,把價格一昧地壓低,只賺1塊也要搶客戶。
好在她沒被打倒,而是越挫越勇。慢慢地開始拓展業(yè)務,不再只是賣手機殼,而是衍生到手機與電腦周邊配件、企業(yè)訂制類產品、新型的電子產品。只是隨著整體市場變差,她也開始感到壓力。
改變經營模式研發(fā)產品“我不能坐以待斃”
近些年來,整個華強北的生意越來越難做是不爭的事實,但好強的她并不打算放棄。

陳少紅的轉型,第一件事就是關工廠,開公司,準備走“研發(fā)+代加工”的道路。她說工廠的人工、流水線成本高又費心血,她準備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來研發(fā)新產品,以公司的名義做出品牌產品,再找靠譜的工廠合作開發(fā)。
具體而言,品牌和產品上,更注重研發(fā)實用性和創(chuàng)意性的產品,打響自己的產品。她提到自己最近在找工廠開模,準備出一款市面上沒有的產品。“產品永遠是競爭的核心。”她頗為神秘地說,只要找到合適的模具和工廠,她的第一代產品生產出來應該很受歡迎。
在市場運營上,她開始重點布局海外市場。以前她也有不少海外客戶,現在她準備蓄力發(fā)展更多外國客戶,通過網絡平臺打開更多的海外市場;在合作模式上,她希望可以和更多的公司及品牌合作,為客戶研發(fā)具有企業(yè)特色的創(chuàng)意禮品或者周邊產品。
因此,她也變得更加忙碌了。往往到下午2、3點,才想起來要吃午飯。晚上7、8點,她才在華強北的夜色中回家。有時候要盯貨,忙到凌晨2、3點也并不稀奇。
像陳少紅這樣的商家,在華強北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未必有轟轟烈烈的大事業(yè),但面對行業(yè)和市場的變化,他們也有企業(yè)家精神,不輕言放棄,有改變和努力的想法和魄力。比起自怨自艾,他們更想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