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蘋果發(fā)布iPhone X至今,全面屏潮流勢不可擋,各大手機品牌廠商爭相搶占高屏占比市場,與此同時,3D結構光人臉識別也一躍而起成為手機圈中的頭號“新寵”。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蘋果一直占領3D結構光人臉識別在智能終端領域的絕對主權,一直到今年小米8透明探索版、以及OPPO Find X的發(fā)布,蘋果的壟斷局面才逐漸被打破。
在全面屏、3D結構光迅速走紅之時,屏下指紋市場也迎來盛行風口,而說到屏下指紋市場,就不得不提到vivo,從X21旗艦版到NEX,vivo成為上半年屏下指紋市場出鏡率最高的終端品牌。而近日,vivo的另一神秘黑科技——3D-TOF成像技術視頻遭曝光,且vivo將于今年的上海MWC上發(fā)布3D-TOF成像技術。
vivo 3D-TOF技術遭曝光
6月21日,知名科技博主@新潮電子徐林在其微博上放出vivo 3D-TOF成像技術的視頻,并爆料稱vivo將在今年在上海舉行的MWC(Mobile World congress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于6月27日-6月29日期間展示這項3D-TOF成像技術。

就目前市場來看,3D成像有3種主流方案,分別是結構光方案、TOF方案以及 雙目測距方案,其中結構光方案是精度最高的,非常適合手機終端采用。
據了解,三種方案的成像原理分別是:(1)結構光(Structured Light):結構光投射特定的光信息到物體表面后,由攝像頭采集。根據物體造成的光信號的變化來計算物體的位置和深度等信息,進而復原整個三維空間。(2)TOF(TIme Of Flight,飛行時間):通過專有傳感器,捕捉近紅外光從發(fā)射到接收的飛行時間,判斷物體距離。(3)雙目測距(Stereo System):利用雙攝像頭拍攝物體,再通過三角形原理計算物體距離。
相較于其他兩種方案,TOF方案有三大優(yōu)勢,第一,整體模組小些,能夠盡可能避免劉海;第二,識別距離更遠,使用場景更加靈活,想象力也有很多可能;第三,是量產友好,全系列標配成為可能。
此外,從微博曝光內容來看,vivo 3D-TOF成像技術掃描點可以達到30萬+,而蘋果的3D結構光技術是投射超過3萬個光信息識別點,對比之下,vivo的3D-TOF成像技術掃描點高出了十倍之多,這也意味著在進行面部識別時精確度會更高。
從網友留言來看,不少網友都對vivo 3D-TOF成像技術的到來表示高度期待,特別是30w+的掃描點數據,網友直呼很恐怖!

OPPO、小米、華為等助力3D傳感市場大爆發(fā)
眾所周知,蘋果作為全球手機產業(yè)的引領者,其任何一款新品搭載的新技術都能成功引發(fā)手機圈的熱捧。iPhone 5S發(fā)布時搭載的指紋識別,現已成為各智能手機的標準配置,去年發(fā)布的iPhone X搭載3D結構光人臉識別同樣引發(fā)了安卓陣營的迅速跟進。
以國產前四大手機品牌為例,目前華為、OPPO、小米都在大力投入到3D人臉識別技術研發(fā)當中,在3D人臉識別技術解決方案上,OPPO、小米選擇的是與蘋果類似的結構光方案,而華為選擇的可能是結構光與TOF方案。另一方面,vivo為TOF方案。

具體來看,據知名分析師郭明錤稱,華為最初計劃使用也是結構光解決方案,不過在未來大約6個月時間內,華為可能就會使用另一種搭載“飛時測距(time-of-flight,,TOF)元件”的新方案。
根據OPPO官方信息,OPPO的3D結構光技術最重要的應用是人臉解鎖和安全支付。Find X可以實現0.1秒3D人臉解鎖,另外3D結構光采集到的是人臉的紅外特征信息和深度信息,其安全性也會更強。除了安全支付,Find X的3D結構光技術還可應用于三維重建、AR、游戲等眾多場景。
事實上,在OPPO Find X發(fā)布之前,已經有終端品牌發(fā)布了搭載3D結構光人臉識別的手機,只是還未正式進入量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就是小米5月底發(fā)布的小米8透明探索版。
據了解,小米在紅外人臉識別方案的基礎上,加入了點陣投影器以獲取人臉3D深度信息。與蘋果的Face ID相比較,小米采用的是不同的結構光解決方案,區(qū)別在于小米采用的是點陣投影器方式,而蘋果則是散斑方式,小米8探索版采用編碼方式,能夠減少3D信息計算量,降低結構光算法功耗。
此外,從目前的市場來看,在OPPO Find X發(fā)布之前,已量產的安卓陣營手機的人臉識別均是基于2D傳感技術。由于2D人臉識別技術容易受到光線、人物表情等多種外部因素因素的干擾,加之其安全性能較低,因此3D人臉識別技術成為各大手機品牌廠商爭相研發(fā)、布局的方向。
在華為、OPPO、小米、vivo等眾多終端廠商的大力推動下,3D傳感市場將迎來全面爆發(fā)。同時,據相關報告稱,3D成像與傳感市場將從2016年的13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90億美元。用于消費電子的3D成像與傳感市場將從2016年的2000萬美金增長至2022年的60.58億美元。由此可見,3D傳感市場本身就處在集中爆發(fā)的風口,受益于在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上的廣泛應用,3D人臉識別市場在未來將呈現爆發(fā)增長。
然而,從安卓陣營已經發(fā)布的兩款3D人臉識別手機量產情況來看,小米8透明探索版尚未進入量產階段,小米官方稱將在7月中旬正式開售;而OPPO Find X雖已經在歐洲發(fā)布,其國內發(fā)布會卻要等到6月29日,這樣一來,OPPO Find X至少也要等到國內發(fā)布之后才能正式上市了。如此看來,在量產性上,3D人臉識別供應鏈整合程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整體而言,在華為、OPPO、小米、vivo等智能終端廠商,加之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終端上的規(guī)模性商用,3D人臉識別技術正逐步走向成熟,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智能手機搭載3D人臉識別技術,其將成為未來智能手機的一種新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