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一直都是競爭最為激烈的產業(yè)之一,下游的輕微變動足以引起上游供應商的地震。市場瞬息萬變,對于中小企業(yè)而言,更是危機四伏。
近日,《手機報》了解到,繼手機制造商深圳市新勢力傳奇科技有限公司倒閉之后,另一家中小終端廠商深圳市匡盛科技有限公司也傳出老板跑路的消息。
除此之外,上游產業(yè)鏈也頻發(fā)問題,液晶模組廠商深圳市維展光電有限公司以及光學材料供應商深圳市諾達光學材料有限公司在內的幾家中小規(guī)模廠商紛紛倒閉或停產歇業(yè),陰霾籠罩。
在匡盛科技老板跑路事件中,經初步統(tǒng)計,這家成立于2009年的手機、平板制造商拖欠的水電費、房租、供應商款項以及員工工資超過千萬元。
這樣的情況在上述提及的公司中幾乎普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其他產業(yè),移動終端產業(yè)鏈的資金流轉速度非???,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將快速向其上下游傳遞,引發(fā)多尼諾骨牌效應,在一定范圍內,倒閉潮已經難以避免。
“沒錢”、“資金鏈斷裂”或許是壓死這些中小企業(yè)的最后一個稻草,然而深究下去,則是多數(shù)中國移動終端品牌深陷削價競爭泥潭,難以自拔。
即便今年第一季度,歐菲光(002456.SZ)綜合毛利率已經從2013年同期的19.07%降至14.02%,這家上市企業(yè)仍在推進產品價格下降,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將5寸智能手機的觸摸屏價格從目前的6美元做到5美元以下。
歐菲光資深副總裁蔡高校曾對外聲稱,當電子產品的終端售價愈來愈低的時候,上游零組件廠商只有提供好的產品的同時,還能持續(xù)降價并獲利,才具備所謂的競爭力。
上游零組件廠商無論是主動降價還是被動降價,歸根到底,就是蔡高校所言的:現(xiàn)在一部手機的售價不過100美元,手機廠商也賺不到30美元,這還能說是高科技嗎?
從出貨量這一指標來說,聯(lián)想、華為、酷派、小米、中興等這幾家國產智能手機已經進入全球前十陣營,然而在革命性創(chuàng)新的舞臺上卻顯有它們的影子。
從語音助手等軟件到藍寶石、AMOLED等硬件新材料,再到指紋識別這類軟硬結合的新應用,每一次智能手機的創(chuàng)新亮點幾乎全源自國外的智能手機品牌。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同樣是制造智能手機的蘋果、三星等,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高科技企業(yè),而反觀中國廠商,底氣漸弱。
華為總裁任正非在今年5月的一次講話中,對于“時下仍以規(guī)?;鲩L為主要方向”的做法提出了批判,并強調戰(zhàn)略轉型、堅持以利潤為中心。他說,過去在世界整體經濟大爬坡的時候,通過規(guī)?;鲩L就有可能獲得一定利潤,而現(xiàn)在這種慣性思維仍在公司內部留存,需要被破除。
華為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參與跨國競爭的企業(yè),經過早期規(guī)?;瘮U張之后,開始走到尋求更高利潤的階段,如果這一切順利,可以看到華為將不斷向國外的同類型企業(yè)靠近,成為真正引領科技發(fā)展的企業(yè)。
這是華為要經過的過程,也是其他手機等移動終端廠商的課題。然而,就如華為內部慣性思維一時間難以全部消除一樣,“維持低利潤、進行規(guī)?;瘮U張”的做法仍在業(yè)界受到一批忠實粉絲的鼓吹。
小米手機紅不紅?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7月2日,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在微博上曬出小米上半年業(yè)績。上半年,小米手機銷量達到2611萬臺,同比增長271%;小米公司整體含稅銷售額約為330億元,同比增長149%,超過2013年全年的316億元水平。
如此如日中天,同時被中國手機行業(yè)看成是攜帶互聯(lián)網基因炸彈的小米手機,最終也逃不過做中低端用戶市場的命運。在華為、酷派等傳統(tǒng)智能手機廠商,紛紛開出電商獨立品牌榮耀、大神之后,小米科技已經難以維持其曾經那些無往不利的賣點。
正是因為如此,手機中國聯(lián)盟秘書長王艷輝直言,獲得好成績的小米在去年是大陸品牌之星,但今年還輪不到他們,也不是酷派和華為,而是銷量和利潤暴漲的OPPO。
如果說那些排在行業(yè)前列的終端廠商都還在利潤極其低微的規(guī)?;偁幹袙暝?,可想而知,跟在末尾的中小型企業(yè)其生產狀況則更為艱難。
人艱不拆,規(guī)?;l(fā)展本是一種無奈,只是一旦被過渡包裝成“榮譽”、“驕傲”,創(chuàng)新思想或許就更加難以發(fā)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