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屏手機在今年的手機市場可謂是炙手可熱,繼夏普、小米、三星之后,各大國產(chǎn)手機廠商也紛紛宣稱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全面屏手機,因此,全面屏將成為各家旗艦機追求的大方向。
實際上,全面屏并不是橫空出世的全新概念,而是窄邊框這一設計理念達到極致的必然結果。目前市場對全面屏沒有明確的定義,但粗略而言,全面屏手機是指正面屏占比達到80%以上的手機,相比普通手機,具備更窄的頂部和尾部區(qū)域,邊框也更窄。
窄邊框、高屏占比可以實現(xiàn)更好的顯示效果,以及極佳的大屏操作體驗,所以窄邊框一直是手機外觀創(chuàng)新的重點。但是此前的窄邊框一直是在盡力縮窄左右邊框,而避開縮窄上下邊框。這是因為縮窄左右邊框只需要改進顯示面板的布線設計和點膠,而縮窄上下邊框則需要對整個手機的正面部件全部重新設計,難度太大。
但是隨著面板、指紋識別、受話器、前置攝像頭、天線等零組件技術與工藝的不斷改進,實現(xiàn)超窄上下邊框已經(jīng)成為了可能,這樣具有超窄四邊框、超高屏占比的屏幕就是全面屏。
雖然全面屏隨著工藝的改進,已有幾款全面屏機型推出,小米MIX屏占比為91.3%,三星S8屏占比為83%,但要實現(xiàn)更高的屏占比勢必會面臨更大的技術挑戰(zhàn),以指紋識別為例,其技術路線也因放置位置不同而各有不同,其中屏內(nèi)指紋識別是全面屏背景下最終的解決方案,當然,也是最難的。
綜合此前已經(jīng)發(fā)布的幾款全面屏手機可知,指紋識別紛紛后置,在用戶逐漸習慣前置指紋時,后置方案可謂是非常不討巧,以犧牲用戶體驗為代價的全面屏手機,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就目前來說,指紋識別除后置外,前置可大致分為蓋板方案、under glass方案及屏內(nèi)指紋方案。在全面屏背景下,蓋板方案需要芯片縮小面積,做薄做窄,使之適用于壓縮后的手機下方區(qū)域,但是眾所周知,由于手機上的指紋識別傳感器要保證一定的面積大小,如果面積過小,只能識別手指的部分指紋,而為了解鎖的準確率,手機需要存儲手指的多個部分的指紋,這也就大大提高了碎片化指紋出現(xiàn)匹配錯誤的幾率,增加了很大的安全風險。
在蓋板方案之后,under glass方案出現(xiàn),并成功用于華為P10等機型。由于按壓式指紋識別具有易損壞、不防水的缺點,指紋識別正在向Under Glass過渡。但Under Glass方案僅僅是在蓋板玻璃下挖盲孔,識別區(qū)域無法集成顯示模組,所以Under Glass仍然有較大的非顯示區(qū)域。因此,Under Glass并不適合全面屏,它只是屏內(nèi)指紋的過渡方案。
相較而言,屏內(nèi)指紋識別在屏幕內(nèi)即可實現(xiàn)指紋識別,無需開孔,也不會占用手機前置空間,可謂是全面屏下的最佳指紋方案。
其實,此前在S8發(fā)布之初,三星是考慮過兼顧全面屏與前置指紋的,即屏內(nèi)指紋識別,但研發(fā)進度不及,暫時無法解決技術難點,而發(fā)布時間又逐漸臨近,因此,三星無奈之下,只得放棄,取消HOME鍵的同時也將指紋后置。
而這也看出,屏內(nèi)指紋的技術難度之大,但是手機從功能機時代發(fā)展到現(xiàn)在,每一次變革都在技術挑戰(zhàn)及突破中前行。屏內(nèi)指紋雖難,但也不是不可能。
為十周年紀念的產(chǎn)品,有消息稱,蘋果iphone8也將搭載全面屏,也在積極研發(fā)屏內(nèi)指紋識別。此前,一度有消息稱,蘋果或因搞不定屏幕內(nèi)指紋識別,導致iPhone 8或許要延期,甚至有可能會采用后置指紋識別。但從最新曝光的設計圖來看,iPhone 8支持光學指紋識別,可見蘋果已經(jīng)突破了技術難點,實現(xiàn)了屏內(nèi)指紋識別。
屏內(nèi)指紋有兩種技術方案,即In Display和Under Display,In Display是將指紋的紅外發(fā)光二極管、紅外接收傳感器都植入到OLED像素矩陣中;Under Display則是把指紋的紅外發(fā)光二極管、紅外接收傳感器還做成一個獨立的模組貼合在屏幕的下方。
有業(yè)內(nèi)人士稱,iPhone 8可能使用的是Under Display的指紋識別方案,在蘋果的帶動下,相信Under Display將很快成為未來主流。
從技術方向上來說,Under display和In Display實現(xiàn)路線不同,其各自需要尋求突破的技術難點也各有不同。
Under display是將指紋模組貼于顯示屏下方。其以光學為原理,利用可見光反射,使模組接受到帶有指紋信息的光量,并分析還原圖像,繼而進行匹配。由于模塊放在顯示屏下,所以目前只能搭配OLED屏,否則反射光無法到達接收模塊,這對sensor的設計、算法提出很高的要求。
其中,光學式的屏下指紋還涉及到對光譜的選擇,如引用紅外光,則紅外光為夜用型光線,在陽光下不可使用。而日用型的可見光,技術上還存在難度。
In Display是將指紋模塊置于顯示屏內(nèi),運用電容式識別原理,需將sensor和display的生產(chǎn)制程結合在一起,制成一體化產(chǎn)品。這需要和Panel廠商一起共同開發(fā),一如In cell觸控IC的開發(fā),研發(fā)、生產(chǎn)難度都較大。
筆者采訪相關技術人員得知,目前看來,Under display更容易實現(xiàn)一點。Under Display 目前在硬件方面的難度在于,其Sensor需要高信噪比,還要考慮紅外光對于使用場景的限制,結構堆疊等;軟件方面的難度在于,需要算法輔助還原分析圖像。這些都可以在目前的技術領域突破或升級來實現(xiàn)。
而In display的難題并非一時就能解決,其不僅面臨技術難點,更在于需要產(chǎn)業(yè)鏈上企業(yè)的配合。該技術人員表示,In display不僅需要Panel廠的配合,還要同時考慮到顯示、觸控,這三者需要完美共存,因此,整合難度更大。
另外,In display主要還是運用電容式技術,需要在原有基礎上突破幾個數(shù)量級技術指標才可實現(xiàn),最終結果受材料、工藝等其他因素影響大,在目前條件下實現(xiàn)難度較高。
除上述技術難題外,需要強調(diào)的是,不管是Under Display還是In Display,都必須配合OLED屏幕。OLED由于沒有背光層,厚度比LCD模組薄很多。據(jù)筆者詢問業(yè)內(nèi)人士得知,OLED屏最薄一般可做到0.15mm,LCD模組最薄一般可做0.5mm,因此,為匹配OLED屏的厚度,正面蓋板的指紋模組厚度也急需壓縮。
另外,因OLED屏幕自發(fā)光的特性,使得各像素之間可以留有一定間隔,保證光線透過(光學指紋識別就是依靠光線反射)。但我們知道,屏幕分辨率(ppi)越高,像素之間的間隔也就越小。因此高分辨率下如何保證指紋能準確識別也是一大難題。
Under display要求sensor能有高信噪比以提取出高清晰圖像,同時算法要具備較強的還原和抗噪能力,最終使得誤識率不會高于目前電容式的1.5%。而In display因為研發(fā)、制造難度較高,所以暫時還無法預估誤識率。
綜合看來,Under Display和In Display兩種技術各有優(yōu)劣,也各有難度,從技術發(fā)展的順序來看,Under Display會是目前各手機廠商較早能用上的選擇。但要明確的是,under display只能在固定區(qū)域?qū)崿F(xiàn),而In display則可以在屏幕任意區(qū)域?qū)崿F(xiàn)指紋識別,因此,可以說,Under Display是過渡方案,In Display則是終極方案。不過就目前而言,兩者都受限于OLED資源和OLED供應商的研發(fā)配合程度,2-3年內(nèi)難以大規(guī)模普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