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線品牌營收差距大 攝像頭巨頭的背后商業(yè)邏輯

本質上,誰有核心技術,誰就有話語權。早前,在筆者剛進入這個行業(yè)中時,筆者曾聽一位深耕于鏡頭廠商的一位臺灣資深人士分析道,為什么大立光的鏡頭毛利率如此高,其實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牢牢的把握技術本身。
   隨著智能手機出貨量不斷走向集中化,這導致供應鏈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在馬太效應的影響中,供應鏈兩極分化的趨勢同樣無法避免,這一點體現在手機產業(yè)鏈眾多領域,而在攝像頭行業(yè)則顯得更加明顯!對此現象,據業(yè)界人士看來,造成這一分水嶺的原因直接與核心技術、資金、前瞻性戰(zhàn)略布局、客戶群體息息相關。

    手機報在線/孫俐俐
 
  一、二線陣營收入差距大
  
  去年,多家攝像頭上市公司營收破百億,攝像頭模組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一的歐菲科技去年營收突破至337.88億元;雖然信利國際上市26年以來,去年凈利潤或首次虧損,但其營收也達到了207.57億港元。
  
  非攝像頭上市公司去年營收也實現了較快的業(yè)績增長,但是與上市公司相比,差距依然甚為明顯,筆者早前從多位二線攝像頭模組、鏡頭廠商中獲悉,去年營收頂多不超過15億元。
  
  當然,如果用上市公司全年的業(yè)績和非上市公司相比,對非上市公司而言,頗為不公平。因為其一,上述上市公司的主營業(yè)務并不僅限于攝像頭市場,其二,上述上市公司攝像頭業(yè)務營收情況并未對外披露。
  
  但是從2017年半年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二。以歐非科技為例,筆者在查閱歐菲科技去年上半年的業(yè)績報告中發(fā)現,去年上半年,歐菲科技總營收為151.21億元,其中,光學產品實現營收66.34億元。在報告中歐菲科技表示,其中廣州歐菲影像公司自4月1日正式完成交割以來至報告期末,貢獻營收11.5億元。
  
  如果按照上述比例來計算的話,歐菲科技去年光學業(yè)務至少也將突破100億元。其一,歐菲科技去年攝像頭模組業(yè)務已成功進入至蘋果供應鏈中,這其中的收入便十分可觀;其二,雖然說去年年底,受終端廠商砍單影響,歐菲科技的出貨量也難逃下滑之態(tài),但下半年其攝像頭模組出貨量仍高于下半年。
  
  據旭日大數據相關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歐菲科技攝像頭模組出貨量為211.67KK,下半年其出貨量為222.8KK,而這也足以說明,去年下半年歐菲科技的光學業(yè)務營收未必低于上半年。
  
  百億與10多億之間的差距,讓不少業(yè)內人士感嘆,當然感嘆的同時,更多的是奮進的力量,在市場行情向好的大背景下,不少攝像頭廠商更是將上市公司的領軍企業(yè)作為前進的方向,從它們的身上學習以彌補自身的不足,進而實現業(yè)績、產能的攀升。
  
  但是這一差距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很顯然與其終端客戶直接掛鉤,而這也是供應鏈搶破頭腦也希望進入到一線品牌陣營的重要原因。換一個角度來想,同樣是制造業(yè),到底攝像頭巨頭們都有著怎樣的商業(yè)邏輯呢?
  
  攝像頭巨頭們的商業(yè)邏輯
  
  本質上,誰有核心技術,誰就有話語權。早前,在筆者剛進入這個行業(yè)中時,筆者曾聽一位深耕于鏡頭廠商的一位臺灣資深人士分析道,為什么大立光的鏡頭毛利率如此高,其實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牢牢的把握技術本身,值得一提的是,它早早的將專利握在手里,而“這張牌”給競爭對手造成了不少困擾。
  
  當然,這只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深究其中的深層次原因,仍有更多的商業(yè)邏輯深入其中。
  
  攝像頭資深人士對筆者說到,巨頭們與非上市企業(yè)相比非常典型的特點,其一,對產業(yè)的敏感度快,因為它們與終端廠商之間的距離最近;其二由于具有上市公司背景,所以在資金方面,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其三,在產業(yè)布局領域,動作顯的尤其迅速,而且其戰(zhàn)略布局更是頗為前瞻。
  
  總體而言,核心技術、資金、前瞻性戰(zhàn)略布局、客戶群體是其實現商業(yè)邏輯的主要驅動力,對于二線陣營的攝像頭廠商而言,技術層面是阻礙其發(fā)展的一大重要原因,而資金問題同樣不可小覷。
  
  早前筆者曾從攝像頭相關供應鏈處獲悉,在攝像頭廠商向好的情況下,一旦營收快速增長時,對他們而言,可能更多的是擔憂而非興奮,因為一旦資金缺口龐大,對其企業(yè)經營會造成眾多不利影響,反觀上市公司巨頭們,這一現象基本上不會發(fā)生在它們身上。
  
  本質上,上市公司巨頭相對于非上市的廠商而言,風險更高,但其收益相應也更大。一攝像頭資深人士對筆者分析,對于巨頭們而言,其一線品牌的產能較大,一方面可以帶來利潤,同時也將面臨占壓資金的境況,對供應商而言,這個資金是非常巨大的;而二線攝像頭廠商受產能影響,所占壓的資金也相對較少。
  
  事實上,在上市公司巨頭們身上還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特點:前瞻性頗強。以歐非科技和舜宇為例,早前當外界對于雙攝市場持遲疑態(tài)度時,這兩家公司便早已開始著手布局,而這一舉動為其營收增色了不少。
  
  而縱觀歐菲科技的財報,可以發(fā)現,每年它在戰(zhàn)略布局上都下足的功夫,早前筆者還曾觀察到,短短兩個月之間,歐菲科技擬設立3家光學子公司,而這三家子公司的主營業(yè)務更直接透露了歐菲科技計劃進一步向光學行業(yè)滲透的戰(zhàn)略舉措。
  
  雖然,上市公司巨頭與非上市公司之間業(yè)績存在較大差距,但正因為這一差距的客觀存在,非上市公司們有了自己奮力上進的榜樣,而它們也正在這條路上腳踏實地的前進著,相信未來的它們也將成為制造業(yè)另一個摩拜的對象。
讀者們,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想被手機報報道,請狠戳這里尋求報道
相關文章
熱門話題
推薦作者
熱門文章
  • 48小時榜
  • 雙周榜
熱門評論